如何拒绝“讨好型人格”?猿辅导分享权威专家的破解之道
机锋网新闻

 讨好型人格、取悦症、圣母型人格…这些描述人格特征的词汇,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深有共鸣。倘若用一个词来统合其共性,非“讨好”莫属。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位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的娃”,但难免担忧是否有未经察觉的养育误区,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为此,猿辅导的家长圈微信公号就分享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咨询师张伟娣关于“如何从养育行为的源头,避免孩子掉入讨好的陷阱”的破解方法,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家长。

 在了解养育误区之前,大家需要先理解支配所有行为的基本机制,人类行为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的类别。第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行为,以遗传密码的形式存在;第二类是后天行为,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而讨好就属于后者。基于这两种原因,张伟娣总结出3种类型的家长,最容易养出“讨好型的娃”。

 第一类是讨好型家长,有些父母受原生家庭影响,自身就背负着讨好的“十字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好人”,对于这类家长而言,首要任务是借助养育的契机,斩断自己身上讨好的“根”,为孩子树立榜样;第二类是控制型父母,这类家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管教孩子时采取“高压政策”,但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孩子浸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将满足父母的期望作为头等大事,讨好的种子也就埋下了;第三类是家庭氛围不好,孩子也容易出现讨好行为。

 上面3种类型家长的典型言行,猿辅导相信其实很多家长都似曾相识,且不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否有条件,但孩子解码成“有条件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我必须达到这些要求,爸爸妈妈才会爱我。

 对父母而言,如何用实际行动规避掉养育出讨好型孩子的风险呢?张伟娣指出,关键在于让孩子积累“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的经验,进而避免踏入讨好的圈套。那么,何为“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用一句话总结:爱其所是,而不是爱其如我所愿。被父母如此呵护的孩子,浑身洋溢着由内而外的自信与底气。

 另外,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在错误中反思人和事的边界、对与错的边界。一方面家长需要在沟通中传递出,做事的人和事情本身是两码事。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继续引导孩子,搞清楚对错的边界与规则,以及摸索出通往正确的道路。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明白,犯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学习。在这过程中,父母会以鼓励和支持的姿态,守护在自己身旁。

 归根结底,孩子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在于家庭不良的沟通模式。因此,拥有“表里一致”的良性的沟通方式,对家庭关系有极大的影响。

 猿辅导愿每个家庭都能跨越以往的沟通方式,达到“表里一致”的沟通姿态,让孩子告别讨好的阴霾,在心花怒放中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请在阅读后谨慎参考。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钱纪韫
发表评论
回复:
发表回复